当前位置:燃文书屋>历史军事>宋威>第十章 不淡定的转运使

第十章 不淡定的转运使 (1 / 3)

时间过的飞快,过了二月中的清明,柳絮纷飞的三月一晃而过,不知不觉间便到了庆历三年四月。

暮春的残花落尽,由南到北逐步开始夏收,沉溺于收获喜悦中的大宋百姓并未注意到,兵戈不断的西北似乎暂时平静下来。

战争是外交的一种极端方式,但并非外交的全部。自立称帝的李元昊除了在战场上和大宋刀兵相见外,双方使臣也多有往来,展开了拉锯式的谈判。

多次讨价还价之后,也许是西夏做出了某种让步,或者大宋王朝做出了一些妥协,双方总算暂时达成协议。

四月癸卯日,大宋皇帝赵祯下旨,命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为使者,前去西夏面见李元昊,许诺封册其为夏国主,并每岁赐给绢十万匹,茶三万斤。

泱泱上邦大国向臣子大量“岁赐”的不光彩历史由此开始。

三司作为大宋的最高财政机构,奉命准备给西夏的岁赐。一提到茶叶和绢,三司官员们首先想到了蜀中和利州路,这里是茶叶产区,蜀中出产的丝绢也天下闻名。虽然淮南和江南也产茶、绢,但是距离西夏实在太远,相比之下,蜀中和利州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茶叶和绢的成本价是一方面,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年代,运费经常占到货款的两三成,甚至更多。所以大宋朝廷对就近原则十分推崇,毕竟大宋的财政一直捉襟见肘,能省一是一。

此番准备岁赐之茶,三司的官员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与关中一山之隔的利州路,若有不足再由从蜀中补充。至于丝绢,则由蚕桑发达的益州成都府准备。

皇帝的诏命和政事堂的公文一同出了东京汴梁城,最终送到利州路转运使陈贯和益州知州文彦博手上。

……

利州路转运使陈贯看到公文,第一反应不是忠于王事,立即执行操办。脑海中首先不由自主浮现起一个身影,正是兴元府那个张口便要收购三万斤茶叶的少年郎……

三万斤,如此一致的数量;二月初获得官府准许,成功低价收茶,四月朝廷便有了赐茶西夏的诏书……

陈贯很清楚,这份诏书一旦公开,兴元府的茶叶价格会蹭蹭地往上涨。有人悔之晚矣,有人捶胸顿足,而那个少年郎大概会赚的盆满钵溢。

眼下整个兴元府,能够一下子拿出三万斤茶叶的商户恐怕也只有他了。兴许从各处茶山上一的收购,也能凑够数量,但势必会很麻烦。而且已经荒废两三年的茶园,茶叶的品质能有保证?

虽然陈贯对这种岁赐行为很不感冒,但既然朝廷如此决断,身为臣子就该遵旨行事。否则倘若再启战端,汴梁城里可能会有哪位御史言之凿凿,将罪责推到自己头上……

唉!喜好兵略又能如何?空有一腔愤怒与热血又能如何?还是老老实实准备茶叶吧!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